平面媒体

26
07月
2025

国际广播电台田玉红:始终不断创新是向新媒体转型的必经之路

发布者:小编

  朋友们,同事们,75年来国际台一路走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近十年来我们迎接变革,跟上了时代的脚步,在新媒体浪潮中实现了转型★◆,但这只是新里程的一个开始,传统媒体融合发展仍然任重道远,未来媒体竞争激烈,大浪淘沙◆■■★■◆,不进则退■★,期待我们共同携手努力,为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开辟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谢谢大家★★■!

  一■■★◆★◆,理念创新至为关键★◆。2004年提出两手抓,抓无线年,我们台长正式提出建设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传媒机构的目标■■★◆★◆,2013年提出观念融合★■、品牌融合★■◆、平台融合◆◆、用户融合、机制融合、资本融合,实业决定事业,回想2005年的时候总局向台里申请所有的新媒体资质◆★,十年之前,2005年当时大家追捧的是新浪和搜狐,当时这两家在风口浪尖上■★◆◆,我们已经很惊讶了■■★,说传统媒体怎么办。那时候BAT都还不知道在哪里,才刚刚开始,还没有发力◆★,还没有BAT的说法,新浪微博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2009年◆◆★■★,所以那个时候总局开始有这几个资质,就是IPTV■★◆、互联网电视、手机广播电视的新媒体牌照。当时申请这个牌照的媒体全国没有几家◆■,据说国际台是在广播媒体里边是第一家举手的,实践证明正是因为当初在理念上的超前一步★★★,使得国际台在这十年间没有落后于时代◆■■,我们虽然不敢说站在潮头上领先,但是我们起码可以欣慰的说这十年的发展,国际广播电视台没有落下步伐。相对于其他几个搞国际传播的,无论是VAO还是俄罗斯之声,还是BBC■★■,我们在新媒体领域我们跟上了,他们几家在艰难转型探索过程中。未来的十年媒体格局演化将更为迅猛和复杂,清晰判断未来新媒体的形态更为困难,只有坚持理念创新,不但深化对媒体规律的认识和运用,把握时代脉搏,才能站在潮头把握住未来。昨天晚上我们吃饭大家都在感慨■■◆,说十年之前我们能见一面新浪的内容总编陈彤★■★★◆,觉得能跟他谈合作就很激动了,十年之后新浪大家已经不提了,现在是马云时代了,是BAT时代了,我们在想十年之后马云是不是还能站在舞台上。但是不管谁站在舞台上,谁去独领潮头,关键还是理念★■★■◆■,理念能超前就能领先,能看到未来的十年就你能够领先。

  第二个时代是广播+时代,上世纪90年代广播开始面临生存的危机,所以当时的背景之下★★■■◆,我们在广播基础之上增加了很多业务,首先是视频制作业务★★◆■■■,我们开办了《环球奇观》、《环球购物》、《中国交通》。我们开办了平面媒体业务,开办了36种外文报刊■■◆★,这些报刊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是他们元首,总统和总理每天要看的读物,我们后来在PC端业务方面,我们开办了国际在线◆◆◆,国际在线现在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之一■★◆★,后来我们又通过市场的方式,并购了本网。在影视译制业务方面,我们使用20多种语言面向全球50个国家译制播出160多部影视剧,不少作品引起了强烈反响。习在访问非洲的时候★■◆■,在坦桑尼亚的时候他就专门提到国际台翻译的《媳妇的美好时代》,当时台下掌声雷动,因为上至国家首脑,下到普通百姓◆◆◆■■◆,那一段时间都在追捧《媳妇的美好时代》。广播+的时代,国际台在广播业务的基础上建成了广播媒体、视频媒体■★、网络媒体、平面媒体■◆、影视译制、媒体产业六大业务集群,这是我们认为的第二个阶段■◆◆★■★。

  中国国际广播华语台台长田玉红在大会演讲中表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自创办以来,经历了广播、广播+、互联网+三个时代,作为传统媒体行业◆■★◆◆,国际广播电台始终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始终坚持推陈出新,不断创新,适应时代的潮流■★■★■。同时田玉红强调在新时代来临之际。中国国际光标电台将始终贯彻,理念创新至为关键◆★、内容创新永为根本、平台创新贵为命脉的三个理念■■◆■★◆。为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开辟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我们从相加到相融◆◆◆■■◆,如果说在相加的阶段做加法,那么相融的阶段我们理解是更多做减法★■◆◆■■,所以下一步我们还将进入一个相融的阶段■■★■★◆,我们认为首先是要推动机制的融合,减少部门的壁垒和多余流程★◆★■■,推动业务生产整体向互联网化、融合化转型。目前国际台成立了媒体融合工作管委会★◆◆★■■,专门负责全台媒体的融合工作,将在台内推动调整媒体生产关系,打破原有的部门条块分割■★,改变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格局,推动整体业务流程向移动端倾斜,实现一次采集,多重生产◆◆■■,多端发布,推动形成事业机制和产业机制的有效贯通,推动完善评价体系◆■◆◆■★,有效提升媒体融合工作的科学性。其次是推动平台融合,减少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集中打造核心产品和品牌。在新媒体领域,国际台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将中华和China认定为首要品牌,中华系列将依托本网发展中华新闻■◆◆、中华军事、中华体育、中华浏览器等产品★◆★,为海外华人提供内容与服务,外围我们将通过China的域名◆◆,打造多语种聚合平台。国际台将通过台内外★◆■、海内外资源整合,打造品牌有机统一架构■◆★,形成上下有效呼应、层层递进扩张的品牌聚合效应。为此我们下决心去产能,优化传统媒体资源重置,整合力量,突出重点■★◆◆■,让中华和China品牌扬帆出海。我们认为媒体融合就是资本的游戏★◆★,依靠传统媒体自身力量很难独立完成,必须引入市场力量。目前传统媒体推动融合发展的重大挑战,一就是大笔的投资,我们烧不起钱,第二是如何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支持媒体可持续发展,这决定了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勇敢的向国内外市场迈步,要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并购、参股等方式对资源、资产、资金、资本进行整合★■■★◆,实现不同媒体的产权融合、所有制融合,迅速打造实力强大的传媒集团。要对外连接社会开放平台,构建一体化生态圈,形成与相关产业的良性互动。

  田玉红★◆★■★:各位领导,各位同事,我是第一次参加网络视听大会★■,特别激动,能见到这么多老领导老朋友也特别高兴,听到很多的真知灼见■◆◆■,收益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长期在做对外的广播,很多年都是依靠短播的方式,在国内大家并不是很熟悉◆★■◆,到现在为止,国际广播电视台还是一个全额事业拨款单位,这在全国媒体当中我不知道是不是唯一,反正是很少见的,经费的来源主要还是财政拨款,由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国际广播电台是传统媒体当中的传统媒体,传统的不能再传统了◆■,这么一个传统的短波广播是怎么走过来的?是怎么搞媒体融合发展的?请允许我花一点时间给大家详细介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发展里程◆◆★,跟大家谈一谈我们的感受。

  在这次会议举行的前几天★◆◆,也就是12月3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迎来了75岁的生日,1941年的12月3日,国际台诞生在延安抗日战争硝烟烽火当中,在延安窑洞里我们诞生了第一个语种。1997年国家在北京的西郊建了新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大楼◆◆■★,从那时候开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始走向独立的机构。现在国家又给很大的支持,拨款十几亿正在建设一个新的新媒体业务大楼,这个大楼正在建设当中,是旁边那栋大楼的两倍,这是中央和国家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从这几个工作地点可以看到国际台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广播时代。在初创时期和解放后的很长一个时间,我们主要是利用短波广播向全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1941年12月3日第一个语种日语到现在有65个语种,这是什么概念呢?在全球由政府主办的国际传播机构当中,我们国家65个语种规模是全球第一。同时在短波广播的基础之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们在海外现在拥有130多家调频和中国台■★◆,有40多个驻外记者站■◆,有26个在当地的节目制作室,我概括为广播时代。

  各位领导,朋友们■★★◆,经过75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十年的改革探索,国际台从单一传统的短波广播逐步改变■◆■◆■,现代传媒体系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我们有几点感受。

  二、内容创新永为根本。也讲过,在内容创新上大家都有很多做法,我们也不算很先进的,比如我们推出了习G20时间◆◆◆,直通G20杭州峰会■◆◆◆★★,我们的融媒体产品供220多件◆◆★■★◆,这在以前国际传播里边做时政报道的是不多见的,大家知道国际传播很保守,尤其时政饱受也很保守◆★■■,不允许创新。我们今年G20期间融媒体产品220多件■■◆◆★■,确实是不多见的■★■◆■★。

  第三个阶段就是互联网+时代。近十年以来我们运用互联网技术开辟了互联网电视◆◆■◆★■、手机广播电视等媒体业态,目前国际台旗下的CIBN互联网电视用户规模达到6800多万,稳居行业前列。CRL无手机台业务收入和用户数在中国移动运营商平台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我们还用多语种开设了28种文字的47个APP,在境外开设社交媒体帐号228个。

  三■■、平台创新贵为命脉。在互联网+时代,平台通过规则和服务聚集用户,谁拥有了平台就掌握了主动权,长期以来业界有一种争论,认为传统媒体转型不需要自建平台◆◆◆◆■★,可以借用别人的平台发历,但是我们的探索告诉我们■◆,如果缺乏平台意识,传统媒体将变为单纯的内容供应商,失去舆论引导的基础和抓手◆■◆。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排斥第三方平台■★,比如说国际台就利用海外社交平台Facebook、推特,当地的社交平台我们也进行传播。比如我们Facebook上日语的粉丝帐号现在是160多万,Facebook社交平台上用日语开办帐号的,我们国家的日语帐号在全球是第一的,粉丝数是最多的,超过了日本国家自己的媒体开办的帐号,日本媒体还专门发过新闻对这个现象进行探索。刚才曾祥敏教授说看到日本新媒体发展并不比中国领先,我们反倒在这方面领先了日本,这也是一个作证★★◆◆■,就是他不大重视新媒体。所以我们国家日语Facebook的帐号,现在是全球日语帐号里粉丝数最多的★◆◆■■。